(巴黎法新電)科學家說,地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發生,且其滅絕速度超乎想象。
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(PNAS)7月10日發表了首個針對物種滅絕趨勢的綜合性分析報告。該報告指出,三成以上的脊椎動物包括魚類、鳥類、兩棲類、爬蟲類和哺乳類的種類與數量均大幅減少。
報告主要作者史丹佛教授迪赫佐(Rodolfo Dirzo)指“這是全球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”。
這份由史丹佛大學與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聯合撰寫的同行評審報告,繪制出2萬7600個受威脅物種的數量與種類在過去一百多年每況愈下的趨勢。
根據1900年至2015年收集的177種哺乳類數據,研究員發現,哺乳動物在這百多年間失去至少三分一的原棲息地。
其中四成動物,包括犀牛、紅毛猩猩、大猩猩以及多種大型貓科動物的可活動范圍,大幅縮小至20%。
“在十多二十年前,獵豹、獅子和長頸鹿并不是瀕危動物,但現在,這些動物也成了瀕危物種”,每年平均有兩種脊椎動物從地球上消失。
近期,物種多樣性也快速消失。熱帶地區物種的消失情況最嚴峻,在南亞與東南亞,超過80%的大型哺乳類種類已經絕跡;溫帶地區面臨滅絕的物種雖然相對較少,但按百分比來看境況同樣堪憂,甚至更為嚴重。
歸根究底,棲息地消失、人口過度消耗、污染、入侵物種、疾病等是導致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;捕獵者為盜取老虎皮毛虎骨、象牙或犀牛角等非法獵殺這些大型動物,也使境況加劇。
另外,隨著人口不斷膨脹增長,人們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持續上升,進一步侵蝕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。
目前全球人口攀升到74億,自1960年以來已增長超過一倍;相較下,野生獅子的數量現在為2萬頭左右、獵豹7000頭、大熊貓1000頭,蘇門答臘犀牛僅剩下大約250頭。
而在未來數十年,氣候變化勢必成為動物面對的另一巨大挑戰。北極冰融化、氣候形態改變,導致北極熊的數量明顯銳減早已眾所皆知。
報告另一主要作者塞巴羅斯說:“物種種類與數量大規模消失,顯示我們對所有野生物種、對那些自開天辟地以來就與人類共存的動物缺乏同理心?!逼查_道德責任不說,頂層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絕種,可對食物鏈下層產生疊層效應,并干擾整個生態系統運作。為農作物傳授花粉的蜜蜂與協助控制害蟲數量的飛禽生存受威脅,也會直接沖擊坐享“服務”的人類。
研究人員說:“采取有效行動的時間已不多……生物聚合體若大量滅絕,人類終須付出高昂代價?!?